<tbody id="ndtw4"></tbody>
  • 0
    首頁 >> 空凈講堂 >> 新聞資訊

    無霾天距離我們還有多遠?

    發表于: 1481860244181750[復制鏈接]
         接近歲末,比2017更快奔向我們的是本年度最嚴重的一次霧霾天氣。曾經以為早已習慣了“四面霾伏”的生活,可以泰然處之,如今卻變得緊張焦慮,聽到紅色預警就感到頭皮發麻。這是為什么呢?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霧霾天
     
         知道越多,恐懼越深。上個月,一條中國霧霾是中性的新聞引發熱議,一些網友誤以為中性無毒,直到后來專家澄清,中性指的是酸堿度,并不意味著不會造成傷害。隨后,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的消息再次引發大家關注,最后以訛傳訛變成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無效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兩條新聞都源自國外專家的研究成果。要減輕霧霾,首先要知道霧霾的構成,分析污染源,之后才能對癥下藥。生長在霧霾經常光顧的城市,慢慢養成每天看空氣質量的習慣,可是這些監測數據準確嗎?企業里的環境監測數據造假,政府所屬的空氣質量監測站數據造假,一些造假手段套路之深讓人側目:用棉紗堵塞采樣器、監測點旁攔車“洗地”、用霧炮車專噴監測點。是以,在判斷污染程度上,只能回到最原始的方式。
     
         在治霾上,很多城市都勇于嘗試,大膽創新。經過三審,北京仍將霾列入氣象災害,條例尚未通過,但民眾已經對把霾納入氣象災害將導致污染者依法脫責、法律適用混亂等問題表示深深的擔憂。霧霾,究竟是人為污染,還是自然災害,有著本質的區別。
     
         據悉,北京將打造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通風廊道,以期送風進城吹走霧霾。通風廊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區的風熱環境,緩解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。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網絡的形成對改善微氣候有效,對促進污染物擴散有一定輔助作用。
     
         紅色預警啟動后,人們應避免戶外活動,去超市買菜都要三思,積攢了一周的臟衣服最好延后洗,因為專家提醒顆粒物附著在衣物上有引發皮膚問題的風險。霧霾妨礙著我們的生活……
     
         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,治理霧霾的最大難點在于煤炭。改變能源結構,也將觸動產業結構,這并非朝夕之功。除了燃煤,機動車尾氣也是很多城市PM2.5的主要來源。提高油品質量,推廣使用清潔能源,改善交通運輸結構也是治理霧霾必須攻克的難關。調整產業結構是解決霧霾問題的根本途徑,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。為重現藍天,英國花了50多年,德國花了30多年,日本花了20多年。治理霧霾不可能一蹴而就,陣痛期在所難免,惟愿等風來的日子早點結束。
    毛片无码国产,日本无码A片不下卡无码视频,婷婷色香合缴缴情AV第三区_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