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霧霾已不再是北方地區的專有名詞,2013年底大規模的霧霾天氣席卷南方地區,多個城市PM2.5指數“爆表”。當南方各地飽受霧霾侵襲時,“南方霾比北方霾更傷人”的說法在網上流傳,一時間,南北方地域的差別引發了人們對于這兩個地區霧霾區別的大討論。
“和北方相比,南方的霾濕度更大、更重,更靠近地面,對人的危害就更大;而北方的霾濕度更小、更輕,飄在空中較高位置,對人的危害小一些。”究竟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?南方和北方的霧霾有什么區別嗎?

一、霾不分南北也不分干濕
霾和霧的區別主要從相對濕度上來判斷的。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、廣東著名灰霾專家吳兌表示,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%時的大氣混濁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,濕度在80%以下時,屬于干霾,濕度在80%~95%之間,屬于濕霾,95%以上則屬于霧和輕霧。因此霾的水汽含量的確不同,的確存在著干霾和濕霾的說法。但是干霾和濕霾,并不是以北方和南方來區分,并不是說南方的霾只有濕霾,而沒有干霾。
就濕度而言,并不一定北方地區的濕度就低于南方的,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,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有不同的濕度情況。一般來說,南方空氣相對濕度大,但是即使是南方,一天之內的濕度也是在變化的,早晚濕度高一點,中午的時候低一些。南方的霾不一定都比北方的霾濕度大。
構成霾主要成分的PM2.5本身,并沒有南北干濕的屬性之分。對人體傷害程度的大小,是由PM2.5的不同成分決定的。所以,從這一點上說,說南方的霾對人體傷害更大,也是牽強的。
二、霾層的高度不取決于霾顆粒的干濕
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健康室副研究員,主要從事大氣顆粒物和人體健康研究的魏永杰博士表示,霾層的高度不取決于霾顆粒的干濕,更多的是受到大氣湍流環境的影響。大氣中的霾可能從近地層一直延伸到高空幾百米的范圍,但不是意味著濕霾就都貼著近地層,而干燥的灰霾都“飛”在高空。
大氣邊界層的湍流環境是很重要的,如果湍流環境很合適,那么即便是濕度比較大的濕霾也有可能飛到比較高的位置,如果是湍流條件不合適,那么也有可能濕度比較小的干霾也停留在近地層。因此即便有干霾和濕霾之分,也不意味著濕霾就在近地層停留的更多,干霾就只停留在空氣的高空范圍之內,這和當時的氣象條件有很大的關系。
因此,從人生活的這個尺度空間來看,并不能說在南方因為濕度大些,霧霾在近地面濃度就比5層或者10層樓高;同樣也不能說在北方,霧霾在近地面濃度會低些,對人的危害就小。 從全國的監測站來說,采樣點的設置是有統一規范的,采樣高度也都是一致的,并沒有南北差異。
如果說北方的霾比較輕,污染物飄得比較高,那么測出的PM2.5濃度也應該比較低才對。但是很多人發現,每次大范圍霧霾襲來的時候,基本上北方的PM2.5濃度要大大超過南方,爆表頻率也是大大超過南方城市。所以“北方的霾包含的PM2.5等污染物比較少 ”這種說法不具有科學性。
三、南北方霾對人體的影響一樣嗎?
之所以引來了南北方霧霾的大討論,還是因為人們關心霧霾對于自身健康的影響。那么,南北方霧霾對于人體的影響真的有區別嗎?
霾并無南北、干濕之分,霾對人體健康危害大不大,關鍵要看霾的組成成分、濃度和作用時間。PM2.5有多種來源,包括工業污染、燃煤、機動車尾氣、揚塵等,首先要搞清楚,主要污染物來源是什么?這種成分對人體危害如何?同時,PM2.5的濃度如何,濃度越高影響越大;最后要看作用時間,暴露在同樣的空氣中1小時和3小時,受影響的程度肯定不同。
如果說霾對人體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,那也主要在于區域誘發霾的成因以及它的組分。因此,不能簡單地說氣候、濕度不同,形成的霾對人體的危害就存在差異。
四、是否應該區別對待南北方霾?
霧霾既然從成因和本質來說都是PM2.5造成的,那么從治理的角度上,是不能區別對待的。
在弄清成因和來源之后,如果這個霧霾是由本地源引起的,則應大力加強本地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,減少顆粒物的排放;如果是外來輸送的影響,則應通過區域聯防聯控,對區域的整體污染進行治理;同時,還要盡量減少本地氣態污染物,如SO2、NH3、VOC和NOX等的排放,從而減少O3的生成,減少二次顆粒物前體物生成的幾率,進而避免二次顆粒物的生成。